一、研究緣起
農村教育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近十余年來,農村教育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農村教育的價值與功能、解決農村教育困境的方向和具體方法等方面①。這些討論的背景是以城市化為特征的農村教育的現代化轉型。自 2001 年開始實施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導致了農村大規模的撤點并校,使農村學校不斷上移,農村學生的就學空間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
為了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均衡合理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努力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2012 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②。然而,這一旨在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并未給農村學生帶來公平的教育機會,反而是“寒門再難出貴子”③,知名高校的農村學生比例越來越?、?。無論是對農村教育基礎落后和師資缺乏的認識,還是教育政策中的布局調整和學校上移運動,都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以城市化趨勢為特征的現代化取向。然而,僅僅關注農村教育的現代化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考察現代性對農村教育的內化過程及其影響?,F代化追求的是現代性,而“標準化”、“同一性”和“齊一化”是現代性的主要特征①。不管是上移的農村學校還是留在鄉村的學校,校舍越來越現代化,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向城市看齊。面對農村社會以及農村學生多樣化的特點,標準化和規范化的學校日常實踐表現如何? 效果如何?本研究選擇四川省 A 縣洪峰中學②,開展質性考察。洪峰中學是 A 縣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后仍然保留的一所農村寄宿制中學?,F有在校生 381 名,專任教師 22 名,以“管理嚴、校風正、學風濃、質量高”享譽 A 縣教育界,被譽為“A 縣教育的一面旗幟”.自 1997 年,該校連續 15 年教學成績居 A 縣農村中學第一,榮獲縣教育局“教學質量一等獎”.在調研期間,我們以實習老師的身份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除了采訪校長、行政老師、部分班主任老師和老師們眼中的“差生”外,還觀察了農村老師對學生的判斷、學校對學生的管理以及不斷涌現的“差生”現象,以此來分析農村教育所呈現的內在轉變。
二、農村學生的“問題化”
走進洪峰中學,無論和哪位老師交談,都能聽到這樣的話語: “農村學生行為習慣差,不講衛生,吃飯吵鬧,不愛學習,一副在山里‘野’慣了的樣子,跟城里的學生沒法比?!睂W校老師都認為要對農村學生嚴加管教。洪峰中學校長說: “嚴格管理還是放松管理,其實不是嚴不嚴的問題,是因材施教的問題。城市有文化,學生行為習慣好,而山里頭的學生,行為習慣差,就要嚴加管教。山里的文化能比得上北京嗎?”學校行政辦公室的老師認為,“農村學生,父母外出,沒人監管,內心孤獨、性格孤僻,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開闊,爭強好勝,喜歡打架,自私自利?!睂τ趯W生的“好動”現象,城市學生往往被看成是“活潑”,農村學生則每每被看成“粗野”.可見,城鄉的二元結構不僅表現在城鄉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上,還體現在城鄉的不同價值偏向上。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雖然進入了理論上倡導的“城鄉統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但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是基本國情。這種二元結構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新中國為了把一個貧窮的農業國建成強盛的工業國,依靠農業和農村為工業化和現代化提供原始積累。為了國家工業化戰略的實現,1953 年開始實行的統購統銷政策和1958 年開始實行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使農業和農村處于被剝奪狀態,使農民被固定在農村。在這種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影響下,我國的二元社會結構相繼形成,城鄉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③城鄉在教育方面的二元結構主要體現在城鄉教育的不公平上。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之后,教育公平的要求已經從“有學上”轉變為“上什么學”,在入學機會公平的背后關注教育過程公平和質量公平。④然而,城鄉教育的現實是優質教育大多集中在城市,城鄉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差距顯著; 相比城市學生,農村學生由于所受教育的局限,在走向社會后的競爭力受到影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爭取良好的社會待遇和文化生活。⑤造成這種城鄉教育不公平現實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城輕鄉”的城市偏向發展觀和價值論⑥; 以及教育政策中無視城鄉差距、以城市社會為出發點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偏向⑦。在這種城市偏向的發展觀和城市中心的價值論主導下,農村學生被建構成有問題的群體。因此,對其進行嚴格的管理和制度化的規訓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制度化的規訓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人們被要求在規定的年紀到規定的地方接受規定的教育。在學校,學生的時間被嚴格規定,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情,否則就是擾亂教學秩序。在鮑曼看來,秩序就是非混亂,混亂乃無秩序。秩序和混亂是現代之孿生兒。①現代性是對一種秩序的追求,它排斥混亂、差異和矛盾。②秩序的保障依賴于精心設計的制度,而制度體現的是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規訓和監控。在洪峰中學,老師認為農村學生自由散漫、無人監管、“野性”十足,需要對其嚴加看管,才能使之成為“有用”的人。
1. 時間控制
在規訓權力的想象中,農村學生平日只知在山野間漫無目的地游蕩和玩耍,缺乏時間觀念,更不懂管理時間。因此,作息時間表的制定可以使農村學生養成嚴格的時間觀念,從而按照學校的節奏生活。更為重要的是,“時間單位分得越細,人們就越容易通過監視和部署其內在因素來劃分時間,越能加快一項運作,至少可以根據一種最佳速度來調節運作。由此,產生了這種對每個行為的時間控制”③。
洪峰中學學生的作息時間表顯示,學生每日的時間被精心分割,每個時間段都有該做的和不該做的事情。學生被要求每天 6: 35 準時起床,且不能提前起床。洗漱時間和打掃衛生的時間只有 10 分鐘。每個宿舍 8 名學生,洗漱臺一次只能容納 2 -3 名學生,要在 10 分鐘之內完成這一系列任務,很難做到。另外,晚上21: 50 加餐結束,22: 00 熄燈睡覺,并要求學生提前 5 分鐘進宿舍,完成就寢前的所有事項。這樣的作息時間和要求,像在軍隊里,雷厲風行,令行禁止。軍事化的管理、學生對紀律的遵守和對老師命令的絕對服從,便是現代性對秩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