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國家在探索深海奧秘的進程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其中,成功研制開發的各種新型潛水交通工具,為人類征服海洋奠定了有力基礎。
潛海飛機水中翱翔
幾年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里灣一個無障礙水域里,進行了一次雙人駕駛水下飛機的試驗。一架名為“深海飛行員”的水下飛機,在飛行中取得了成功。這次飛行,標志著人類在水下飛行領域取得了新的成績。
1996年,美國設計建造的“深水飛機1號”投入使用,以每小時20千米的速度,很快到達水下1000米處。一年后,另一架“飛魚”號單座深水飛機被用于電影《海豚》的拍攝。攝影人員利用這架飛機,可以很好地以海豚的視角向觀眾介紹深海世界的各種奇妙景象。
在“深水1號”基礎上研制的“深海飛行員”的水下飛機,借助計算機來測定飛機各部分經受的水壓。這架雙座深水飛機,外形很像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機長6.7米,翼展3.7米,最大起飛重量為2130千克,時速16千米,飛行深度是水下460米,機上乘員2名,最大航程32千米。
飛機在水下飛行,要受到水和空氣的雙重阻力。機體使用輕質復合材料制成,可使阻力減少到最低限度。飛向深海的水下飛機利用機翼與海水相對運動所產生的動力向前推進,同時控制下沉或上升,另裝有垂直推力器,可以在前進速度為零的情況下進行垂直上浮或下沉。用腳踏板轉動尾翼的方向舵,使飛機按需要向左或朝右飛行。
乘務人員乘坐的密封艙是水下飛機的生命維持系統,每一名駕駛員都有獨立的供氧系統,艙內在座位的右邊有個會定時檢查的綠色發光的二極管,它能顯示供氧情況。如果供氧不足,就可轉動左肩旁的儀表刻度盤來增加氧氣流量。艙內還設有滌氣系統來吸收呼出的二氧化碳。
“深海飛行員”起飛極為方便,可從船只、艦艇或海灘處下水,甚至可駕車運送或拖著入水,這次試飛的入水處是在美國蒙特里海灣的著名漁人碼頭,而試飛結束終點也在這兒。除了下潛和直線飛行外,駕駛員還進行了短暫的橫滾式飛行,并與同伴通過電臺對講機進行聯絡,都取得滿意的結果。
汽車下海水陸通行
在2008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瑞士一家超級跑車制造商展示了世界上首款可潛水的汽車。只要按動這款水陸兩用車的一個按鈕,汽車便可以潛到水下10米深處行駛,供人們在淺海中觀光旅游。
這輛名叫“斯酷巴”的潛水汽車,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能夠在地面和水面之下行駛的水陸兩用車,全長3.79米,寬1.94米,高1.12米,上面有兩個座位。車身凈重920千克,輕巧的車身由納米碳纖維制成,能夠在水下暢行無阻。
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實驗人員感受潛水汽車的魅力。開始,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奔。由于汽車是敞棚式的,風呼呼地從耳旁吹過,車速表達到了高速公路的限制速度120千米/小時。到了海邊,在一片“嘩嘩”的水聲中,汽車下水了。汽車在海水中像船一樣穩穩地向前航行,速度可達6千米/小時。接著,汽車很快潛入水下。人們眼前一片蔚藍,還可以看到海底的藻類和游動的魚兒。
潛水汽車的潛水深度可以達到10米。汽車駕駛員只要能適應水下環境就可以在水中駕駛,幾乎不需要人為操控,全部智能化。與普通汽車相比,潛水汽車擁有3個電動發動機,車的底盤兩側還裝有螺旋推進器,這樣可以方便汽車在水中行駛;而且車內所有的設備都使用防水材料。潛水汽車車身采用了防腐材料,能夠很好地防止海水的侵蝕,而且車體可以保持長時間不褪色。
潛水汽車在潛入水下之后,車身內部并不密封,車廂里面要進水,不進水就無法下潛。因此,駕駛者和乘坐者都需要佩戴潛水設備才能進入水下。潛水汽車配備有潛水衣和專用的水中呼吸器,可為車內乘客和駕駛員提供所需的空氣,免除了他們在水中無法呼吸的窘境。
為了讓潛水汽車適應水下行駛,汽車采用鋰電池驅動,這樣可以減少水下壓力。潛水汽車還是零排放無污染的環保概念車,它可以在世界上所有的水域中實現“零排放和零污染”。
新型潛艇大顯威風
潛艇是一種可以潛入水下的交通工具,原本用于軍事偵察和作戰,現已擴展應用領域,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大顯身手。
超導潛艇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俄、英、日等國就開展了超導技術在艦艇應用方面的研究。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率先制成超導電磁船,并正式投入使用?,F在,一種具有優異性能的軍用超導潛艇已經問世。與現在正在使用的常規潛艇或核潛艇相比,超導潛艇具有結構簡單、推力大、航速高、無噪聲、無污染、造價低等顯著優點。超導潛艇獨特的推進原理和極高的能量利用率將使潛艇具有更好的動力性能,航行速度無疑將會大大提高。據推算,超高速超導潛艇的航速可達50節以上。一艘性能先進的超導潛艇,其外型尺寸只有今日同類潛艇的一半。由于磁流體推進技術取代了傳統的螺旋槳推動,超導潛艇的噪音顯著降低,大大提高了潛艇的隱蔽性和生存能力。
太陽能潛艇 美國研究人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艘太陽能自動潛艇,為太陽能交通工具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員。太陽能自動潛艇長2米,寬1米,“背部”是一張大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在用于水下監測時,每次可以潛入到500米深的水中。這種潛艇的“腹部”安裝有發動機、傳感器和微型電腦;頭部有“鼻子”,可以“聞到”水質的好壞,并把監測結果通過傳感器傳輸到微型電腦:它的“尾巴”上有一根小小的天線,地面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這根天線能控制它的行程。在試驗中,太陽能潛艇在水中呆了10天,并且一直保持著運轉狀態。只需浮到水面上曬一會兒太陽,便又可以“精力充沛”地回到水下工作。遇到連續陰雨天氣,實驗人員便把它引到岸邊,讀取采集到的數據。目前,太陽能自動潛艇一般用于水下檢驗河流和海洋的水質,將為各種水域的環境監測提供有用的數據,為生物學家研究水生動物提供幫助。
個人潛艇 荷蘭沃克斯潛艇公司成功地實現個人潛水艇的下水使用。這種個人潛水艇長2.8米,寬1.9米,左右及下方各有一個螺旋槳推進器,用電力驅動。充電12小時,可在水下航行2.5小時,最高時速約等于10千米。它浮在海面時穩定性很好,乘員從上方的嘹望圓頂進入,像登普通船只那樣方便。小艇設計得很輕巧,只有1.03噸重,利用運輸船常備的吊車就能將它放到海面。蓋上頂蓋通過手中游戲桿似的操作桿,就能指揮下潛。在整個航程中,哪怕到達了水下50米深,座艙始終保持在一個標準大氣壓,潛水人員可以自由呼吸,返回水面時不會導致“沉箱病”。由于潛水艇座艙的氣壓和水面相同,非但能如愿下潛,還能在2分鐘內不作任何停頓、從50米深處浮上水面,不需要減壓措施。
深潛器不斷推新
近年來,世界上發達國家開展了深海載人潛器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世界載人深潛器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付。瑞士研制出了當時界卜上第一臺無動力自浮式潛器。1961年,世界上第一臺能夠行走的動力推進式潛器在法國誕生。1964年,被世人稱為“功勛號”的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率先達到了1500米的深度。
之后,隨著美國與法國的激烈競爭,載人深潛器的下潛深度也不斷增加,到1973年,最深達到了海底4000米。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異軍突起。1981年日本制造的世界首臺以科研考察為目的的“深海2000”潛器,帶動了世界海洋研究向真正意義和更深層次的海洋科研方向發展。
目前,下潛最深的潛器是日本在1991年下水的“深海6500”潛器和經過改進之后的美國“阿爾文號”,它們的最大深潛深度可達到6000米。深潛器一次下潛的時間取決于電池的性能?!吧詈?500”可持續滿負荷工作8個小時之久,如果是6000米水深,上升和下潛所需的時間大約4個半小時,它還可以在海底連續維持照明、行走和工作3個小時,這是其他深潛器無法比擬的。在海底,深潛器內的溫度比冰箱還要低,工作人員連續工作8個小時也要有足夠的毅力。當然,深潛器擁有可維持100多個小時的救生系統,可以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
由于技術、經費等方面的限制,現今世界上只有美、日、法、俄等少數國家擁有載人深潛技術,全球可以經常進行深潛考察活動的載人潛器也只有那么四五艘。20世紀90年代,我國提出了自己建造載人深潛器的設想,并開始制定方案,現正在積極進行各項工作。
\\(責任編輯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