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交通在全國來說是發展較快的。筆者從1996年初開始收集上海交通車票,目前已收集有公共汽車票、公路汽車票、出租汽車票、機動三輪車票、航空客機票、江輪票、海輪票、輪渡票、火車票、地鐵票、輕軌票、磁浮列車票、獨輪車票、二輪車票、三輪車票、三線汽車票、聯運車票、民航汽車票等18個車種票,車票總數1.8萬枚,其中品種票9516枚。通過收集使筆者見識了上海的交通史,得益匪淺。
上海直到晚清咸豐(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年間,尚無交通車輛。那時,上海出堂差的妓女坐的是“肩車”,即坐在男人墊著一條白毛巾的肩上,由男人掮著而行。出了名的女子都有“龜奴”背負(龜奴即是妓院的男傭)。1873年,法國人米拉從日本引進一批黃包車(因漆成黃色,故名),當時又叫“東洋車”,后來又稱“人力車”,因價廉而很快普及,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其數量達五六萬輛之多。這時“肩車”才被逐漸淘汰。當時上海還盛行西式馬車,有雙輪、四輪的,有一馬、雙馬的。街上還出現獨輪車,又稱小車、手推車、江北車,原先用來載貨,后來開始載客,一輛獨輪車有時可載上八九人,分坐兩邊。據1874年的統計,英法租界共有獨輪車3000多輛。
1873年1月14日,中國自辦的第一家輪船公司――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
1876年中國最早的鐵路――淞滬鐵路通車。這條起點河南北路塘沽路口、過江灣鎮、北達吳淞路的小型鐵路,主運營不到一年,乘客就超過15萬人次。后來軍閥混戰,鐵路多次中斷,直到上海剛解放第二天,滬寧線全線恢復通車。1949年7月1日,已中斷12年之久的京滬列車也開始通車。隨后,上海至南京、蕪湖、廣州列車相繼開通。如今,每天有100多趟列車從上海開往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