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環境下, 宏觀經濟起到了主導作用, 而微觀經濟則起到了構建經濟實體的基礎作用, 兩者在市場機制下得到了有效的銜接與融合。從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形式來看, 微觀經濟不再局限于國企以及集體企業, 而是與私用企業、股份制企業形成了更為復雜的經濟發展體系, 在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的協調下, 兩者的協調發展體現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體趨勢。本文在闡述兩者關系的基礎上, 進一步提出如何促進宏觀與微觀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宏觀經濟; 微觀經濟; 協調發展;
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是構成國家經濟體系的兩大不同體系, 兩者并非對立、互不兼容的, 從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來看, 兩者不但具有協調共進性, 而且已經構成調控與發展、引導與實施的嶄新發展關系。政府的設施宏觀經濟調控的主導者, 以市場經濟變化為參照, 制定出更科學的經濟調控措施。而企業則需要主動參與宏觀調控, 從而實現宏觀與微觀經濟的協調發展趨勢。
一、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關系
\\(一\\) 主體對象不同
宏觀經濟以社會整體經濟為出發點, 對特定時間之內國民經濟收入、供需總量、消費和投資價值等進行綜合評價與衡量, 平衡三大產業結果關系, 從而實現社會經濟供需價值的平衡, 尤其是保持實物兩層的最大平衡度。宏觀經濟體系的運行以金融杠桿形式出現, 政府運用金融杠桿對經濟結果、經濟結構進行調整, 從而對微觀經濟產生影響, 從而保證經濟環境趨于穩定, 實現均衡增長目標。
微觀經濟則是以企業層面為出發點,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自負盈虧, 形成獨立經濟實體, 與市場供需之間建立有效交流。通過生產成本、供給總量、市場價格、利潤收益、存貨管理等實現生產要素的科學調配。企業運行機制的變化會受到市場經濟息環境變化的影響, 并根據自身經濟運行特點進行及時調整, 通過市場價格優化自身產銷關系, 在企業自我增殖過程中實現市場盈利價值最大化。
\\(二\\) 相互依存, 相互制約
雖然宏觀與微觀經濟分屬不同經濟體系, 但是兩者卻具有鮮明的相互依存和制約關系。從當前市場經濟發展形勢來看, 社會化大生產格局實現了不同企業主體的有機銜接。由于生產工藝和經營模式不同, 這些經濟主體又都具備各自的市場發展空間。宏觀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微觀經濟利潤的提升為動力, 如果微觀企業盈利能力不足, 那么宏觀經濟發展必然受到限制。通過市場競爭增加微觀經濟的盈利價值是促進宏觀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而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倡導市場供需之間建立有機平衡, 在經濟運行體系下, 企業生產活動能夠為市場提供更多商品供應, 供應規模與產品結構會手段企業經營規模的影響。市場需求涵蓋了投資和消費兩大因素, 消費需求是消費者所具備的消費訴求, 而投資需求則是購置生產資料所需要付出的經濟成本, 兩者都是企業創造價值的載體。只有實現供需結構協調。才能保證宏觀經濟的供需總量處于均衡狀態。
\\(三\\) 微觀經濟促進宏觀經濟穩定
宏觀經濟處于穩定運行狀態的基礎是微觀經濟能夠保持良性循環態勢, 尤其是生產消費處于活躍狀態。在微觀經濟發展中, 如果貨幣形態或者供應形態發生變化, 那么賣方市場勢必會出現價格上浮, 進而導致通脹幅度增加。如果這一趨勢不能得到及時控制, 就會造成微觀經濟投資結構發生問題, 導致部分產品無法及時向市場供應, 最終造成消費基金有所增加。如果在宏觀經濟結構分析中剔除微觀經濟, 則這樣的研究是毫無異議的, 而脫離宏觀經濟之后分析微觀經濟當中的供應數量、價格以及利潤價值等也是面片的, 不具備科學性和全面性。
二、我國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
\\(一\\) 建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在國家經濟發展中, 政府要引導構建與市場經濟運行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在市場經濟環境下, 政府起到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 其調控行為對經濟發展質量有著關鍵性影響。而在經濟機制的構建和運行中, 則需要突出于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的一致性, 從而建立起宏觀調控和微觀搞活之間的有機聯系。同時還需要構建科學完善的經濟法律監管體系, 通過法律的約束和管理作用規范經濟運行空間, 引導各個經濟主體各司其職。對于微觀經濟主體而言, 良好的法律保障能夠使其在市場經營活動中保護自身權益, 從而自主選擇不同經營方式, 提高自身盈利價值。
政府是國家經濟運行的監管者, 同時也是經濟制度的制定者, 這就需要政府減少對微觀經濟的過度干預, 給予企業更大的經營自由, 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監督監管職能, 保證經濟競爭規范有序, 避免出現惡性經濟競爭, 對于違反經濟競爭規范的企業或者個人給予嚴懲, 從而發揮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宏觀調控作用。
\\(二\\) 根據宏觀經濟形式調整財政貨幣政策
政府在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要保持積極態度, 通過貨幣政策的調整拉動內需, 進而促進公關經濟的穩定發展。從當前我國經濟形式來看, 積極的財政方針更有利于國家經濟發展。首先深入推行分稅制, 對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經濟權力進行明確界定, 調整財政收入范圍, 盡快建立起規范的財政轉移機制, 此乃個人建立起適應社會供需變化的財政制度。進一步落實稅制改革, 突出稅收管理制度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通過財政補給和政府舉債形式刺激社會消費, 進一步拉動內需。在貨幣政策的實施中則需要突出穩健性,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支付能力決定了社會需求程度, 因此在貨幣供應總量和流通體系內, 在切實關注兩者的量化關系, 通過貨幣政策調控宏觀供需關系。從這一點來看, 貨幣政策對于宏觀經濟調控、供需機構平衡有著重要作用。
\\(三\\) 將宏觀與微觀經協調發展落實到經濟活動中
微觀經濟的發展和運作始終處于分散狀態, 而這些分散的經濟形式聯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宏觀經濟的大環境。政府的宏觀調控成效是通過微觀經濟活動來實現的, 因此在宏觀經濟發展中需要注重微觀經濟基礎的培育。企業需要對當前宏觀調控有全面認識, 對各項調控行為做出快速反應, 以此調整自身經營管理目標。微觀經濟目標是其發展的重要指向, 同時也是企業制定綜合發展戰略的前提。如果目標過低則無法深挖企業潛力, 對企業長期發展造成制約作用。如果目標過高則會造成企業盲目激進, 脫離經濟發展現實, 同樣會影響企業健康發展。因此, 只有保證微觀經濟目標合理, 才能保證其發展軌跡穩定持續。
微觀經濟需要以市場經濟環境下變化為先導, 不斷調整自身決策機制。在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的環境下, 政府不再直接參與企業管理, 而是以宏觀調控形式監督企業發展, 這就為企業釋放出更大的自主運作空間。但是一些企業由于長期受政府管理, 計劃經濟思維仍占據主導地位, 難以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微觀經濟發展中需要企業管理者積極轉變經營發展理念, 與市場機制掛鉤, 適應新環境的同時探索微觀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在相同的宏觀經濟環境下, 企業經營管理方向、執行理念、管理素養, 通過管理層素質的提高促進企業經濟全面發展。
三、結語
在現代經濟學研究領域內, 不但需要先進的理論指導, 同時更需要科學的經濟政策和實施保障。通過宏觀與微觀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 有利于構建起更科學的經濟發展理論, 探索更科學、更有效的經濟政策, 為各項經濟政策的落實奠定良好基礎。隨著國家經濟體制的逐步深化, 經濟理論研究也需要與時俱進, 打破宏觀和微觀經濟研究的樊籬, 實現兩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作用, 從而實現國家經濟由實物調控到價值調控的良好過渡, 積極發揮經濟杠桿作用, 促進宏觀與微觀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云君.我國宏觀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微觀企業綠色競爭力水平關系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0 \\(06\\)
[2]吳振球.論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與微觀經濟規制政策的關系[J].蘭州學刊, 2007 \\(09\\)
[3]鐘承垠.對中國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若干思考[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6 \\(05\\)
[4]吳慶軍.探究中國宏觀與微觀經濟的“悖論”[J].新疆金融, 200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