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資本市場盡管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還存在阻礙市場發展、缺乏監管等突出問題,特別是市場趨勢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市場暴漲暴跌過于頻繁,市場參與者和公眾的滿意度不高,監管活動和過程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等普遍存在。因此,研究我國資本市場的監管效果問題,對于發揮監管的應有作用和實現監管目標,確保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對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相對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提法有了本質區別,這是在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重要指導思想,不僅為整個市場的運行指明了方向,也為資本市場的監管指明一個明確的方向。筆者結合自身研究成果,就增強資本市場監管政策效果,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監管理念要正確樹立正確的監管理念是提高監管效果、維持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的思想基礎。監管理念一定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觀點作為指導思想。
1.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平臺而不是工具
(1)我國資本市場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建立的初衷只是看重其融資功能。其目的是為國企脫困服務和進行股份制改革。監管機構的監管目標是“為國有企業保駕護航”,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作為過渡階段是必要的,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參與者多樣化程度不斷增高,利益關系日趨復雜,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力日益重要,此時,資本市場應當服務于所有合法的市場參與者。再繼續忽略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和投資功能,是不符合資本市場發展和運行規律的。
(2)要發揮并落實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理論和成熟市場的經驗可以發現,資本市場最核心的功能是優化配置資源,包括籌資和投資,籌資是企業的目的,而通過投資獲利是社會所有投資者的目的。要發揮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只是將資本市場作為國企解困的工具顯然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個指導思想相悖。從國家的法制化建設角度來看,只將資本市場作為國企解困的工具顯然有悖法律公正和公平,證券市場的本質是一個各方參與交易的公共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參與方在法律和規則上是平等的。
2.資本市場監管主體角色定位--裁判員
(1)改變職能。我國資本市場最初的監管主體的角色與為國有企業改革服務而建立資本市場的初衷相適應。在資本市場監管過程中,監管主體的定位應當是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監管主體超然于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利益之外,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監管者的主要責任是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矯正市場失靈,保證資本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監管主體應從資本市場發展初期的職責不清的多種角色中逐步轉變成為資本市場監管者的單一角色。
(2)明確立場。維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監管者的立場必須是全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既要考慮監管者的利益,又要考慮被監管者的利益,更要考慮市場參與者的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不管有多少種監管理論,監管的指導思想必須是公共利益論,出發點必須是公共利益,這涉及監管的價值取向問題。監管者是為公共利益服務和監管,而不是憑自己有限的經驗,只服務于某些利益主體。
(3)保證相對獨立性。資本市場建立的初衷是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提供服務,這在當時確實具有它的合理性,并且現在對此也不能苛求,也不能完全不考慮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提供服務,這是一個重要的客觀和歷史現實。但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到現在,就不應當把為國有企業服務作為其最重要的功能,資本市場應當真正發揮它的資源配置和投資等正常功能,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必須服務于并且有利于所有合法的市場參與者。因此,監管部門就不應當只是國有企業的服務者,而應當是獨立的裁判員,不應當帶有任何傾向。這就要求通過立法等多種方式,使監管部門保持其獨立性,使其成為一個超脫于市場利益之上、可以代表全社會各個利益集團的公共利益的機構。只有地位獨立,立場才能獨立,監管才能不帶傾向;才能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真正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只有監管部門保持獨立性,才能提高監管者的公信力,樹立監管者的權威。
3.明確監管目標--保護中小投資者監管者
應當把精力和監管重心放在基本的監管目標上,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高度重視保護中小投資者,并把其作為最重要的目標。指數的漲跌當然也應當是監管當局考慮的重要目標,因為它涉及市場的系統風險,涉及到參與者的切身利益,也就自然關系到社會的穩定,但監管者應該把重心放在優化市場環境以及市場的基礎建設上,諸如做空機制等影響市場穩定和發展有重大作用的政策何時、如何推出對市場更有利,新股發行到底應該如何安排,證監會與兩個交易所之間的關系到底應該是什么關系等內容。這樣,就從制度上保證了市場參與者沒有倒逼監管者出臺調控指數的政策的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市場的暴漲暴跌。
強化制度約束
1.用制度約束參與者的行為,最根本的是完善監管的法律制度,切實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保證所有市場參與者能夠分享市場長期發展帶來的利益監管目標和監管方案執行者自身的特殊利益有時會有沖突,對于資本市場中的監管政策,由于監管方與被監管一方處于不同的環境、代表著不同的利益群體,如何能確保雙方激勵相容就成為監管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作為資本市場的被監管方,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者,都希望有一個明確的預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被禁止,需要統一的體制和法律法規平臺,需要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而且這是被監管一方最迫切希望的。
2.建立起一套健全完善的監管法律法規來對市場進行監管,才是監管與被監管雙方真正的集合點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還不完善,因此,加強制度導向,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在這個平臺上實施監管,才能使監管行為遵循最基本的準則。如果說利益引導讓市場參與者愿意執行政策,則制度約束強調讓市場參與者不敢不執行政策,而且,制度約束保證參與者能夠分享市場長期發展帶來的利益,這對于我國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極為重要。
慎用行政手段
1.作為一個擁有大量行政資源的特殊利益主體,應該管住自己的手,管住動用行政資源的沖動,慎用行政資源和手段監管者應該保持相對獨立性,但現在的監管部門不是獨立和中立的,而是一個與市場的其他利益主體對應的、有自己利益目標的特殊利益主體,并且有著豐富的行政資源。以往的研究發現,與監管者的主管部門角色和過度自信相對應,監管部門總是試圖調控市場,而且經常以實際行動表達其調控市場的意圖,不斷地強化政策市的預期,這種方式效果不明顯。
2.要落實、遵循、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要真正尊重市場的規律,要深刻認識到,資本市場只能監管,不能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