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貿易政策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概念由特·萊維(LevyT)于 1985 年提出,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在世界性生產、消費和投資領域中的擴散".
到 20 世紀 90 年代,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得到廣泛的認可,但至今尚無統一的解釋。朱貽庭、崔宜明在《倫理學詞典》中將經濟全球化解釋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和不同地區經濟活動日益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的趨勢。"國際商務學會的主席、印第安納大學教授阿蘭·魯格曼(AlanRug-man)認為,經濟全球化即"跨國公司跨越國界從事外國直接投資和建立商業網絡來創造價值的活動".對經濟全球化的解釋為什么會出現眾說紛紜的情況呢?問題的關鍵在于對經濟全球化理解的出發點不同,如果從生產力的角度看待經濟全球化,那么,它就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運動的過程,是一個歷史過程;如果從生產關系的角度認識經濟全球化,那么,它就是發達國家和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控制世界經濟;如果從內容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那么,它就是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的全球流動,是各國(地區)經濟的發展與全球經濟的發展相互影響和制約。
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正是全球認可"經濟全球化"的拐點。經濟全球化并不代表貿易保護政策的消失,事實上,貿易保護政策、國際貿易政策不斷以新的形式出現,新貿易保護主義不斷產生。因為世界貿易組織在不允許成員采用不正當貿易手段進行國際貿易競爭或扭曲國際貿易競爭的同時,又允許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進行出口補貼、配額和許可證等"特例"扭曲國際貿易競爭的現象存在,為少數發達成員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中的"特例"玩弄貿易保護主義開了方便之門。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使國際貿易政策更加復雜化、隱蔽化、多樣化。
世界貿易組織為成員之間敞開國門創造了條件;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創造了條件;為自由貿易與全球經濟的融合創造了條件,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在全球經濟相互緊密依賴的同時,在世界各國(地區)對外依存度提高的同時,貿易摩擦的機率增加,貿易摩擦的頻率增加,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也會層出不窮。
二、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的國際貿易政策
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是一個問題的兩面,經濟全球化時代與知識經濟時代是同一個時代。經濟全球化是從全球經濟的緊密聯系、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全球經濟以市場為基礎出發看問題,知識經濟是從全球經濟的動力、全球經濟以知識為基礎出發看問題。當今社會,既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又是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經歷了 5000 多年的農業經濟時代,又經歷了大約 300 年的工業經濟時代,現在進入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時代是一個完全封閉的時代,小農經濟從微觀上使各個家庭封閉,從宏觀上使民族封閉;工業經濟時代使微觀的企業相互聯系,但宏觀上的各民族可以相互獨立;知識經濟時代使全球經濟無法分開,使全球經濟的時空界限縮小和模糊。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使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同時,經濟全球化時代也到來。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看,知識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知識經濟從賴以存在的基礎看,它是與以物質為基礎的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與經濟全球化概念的出現是同時代,都是 20 世紀 80 年代。1990 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有了"知識經濟"的提法,1997 年初,世界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面對近 20 年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給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新特征發表了一份年度報告,報告的標題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簡稱為"知識經濟".世界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在該年度報告中指出: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耗)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的核心、本質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而知識的核心、本質不是口頭禪中的書本知識或死知識,而是科學技術知識與高附加值的信息。
知識經濟不等于高新技術經濟,但知識經濟的支柱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科學技術產業、生命科學技術產業、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學技術產業、空間科學技術產業、海洋科學技術產業、有益于環境的科學技術產業和管理科學技術產業等。高新技術應以生產智能和新思想為主,開發人的"腦力""、心力".知識經濟的前瞻性產業是文化教育產業,而文化教育產業是生產、傳播文化和知識信息的產業,是開發"軟實力"的產業。知識經濟的靈魂產業是研究開發及咨詢決策產業。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它涉及到理念的創新、科技的創新、知識的創新,而知識的創新是原動力。自然資本創造的價值或者說物質財富在使用中不僅消耗,而且不能增值,有些資源甚至不可再生,而知識財富在使用過程中不僅不會消耗,而且通過創新會不斷增值,成為全社會共享的資源。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特征使國際貿易政策逐漸向高端推進,特別是從技術、環境、社會、安全、健康等方面考慮國際貿易政策的制定。一方面,發達國家控制知識經濟的制高點,通過國際貿易政策嚴格控制高新技術的出口,另一方面,在進口上則提高進口貨產品的技術標準、環保標準、健康標準、安全標準等。我們也看到,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政策的出臺上也體現了知識經濟的核心---創新。他們不斷出臺維護本國利益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這些政策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國際貿易的準入門檻也隨之越筑越高。這就迫使貿易國不斷提高自身產品的知識含量,但同時也加大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