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基礎階段,學好化學,對以后有關專業的學習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具有巨大的意義。因此,學習化學必須從初中抓起,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積極引導學生突破一些概念和實驗操作方面的重難點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多年實踐,提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用精彩的導入引人入勝
課堂導入對新的一節化學課的教學起著重要的序幕作用,一般情況下,教師需要用幾句簡單的話,有時是一個有趣的化學故事,有時是一個有趣的生活小實驗,也可以采取對與新內容相聯系的舊知識進行考察復習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教學內容。導入要與新課的教學內容自然銜接,不能人為地強加聯系,要讓學生的思維能從熟悉的知識中自然地關注新知識,從而使學生的興趣、思維力、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都能被調動起來,為正式教學內容的教授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有的教師在教授“液體的可燃性”這一內容時,采用生活小實驗的方式進行導入,通過將一條白色的棉手帕,在50%的酒精溶液中浸泡了一下,輕輕擰干,然后說老師的這塊手帕是燒不壞的,你們相信嗎?看著學生將信將疑的表情,我用坩堝鉗夾住了手帕的兩角在酒精燈上點燃了,一瞬間燃起了大火,過了一會兒,我輕輕抖動手帕,火熄滅了,手帕果然完好無損?!罢媸翘婷盍恕睂W生紛紛贊嘆。在學生覺得化學“好玩兒”,想知道其中的奧妙的時候,老師進行引導,初步解釋一下這種現象的原理。這樣學生在獲得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化學現象的奇妙,才會對接下來的化學原理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使導入起到了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實驗是化學的基礎,實驗在化學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教學課堂上,教師每次實驗前都要做好充分準備,在完成一些演示實驗的同時,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化學實驗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在學校實驗條件允許的條件下,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化學知識、興趣愛好自由設計實驗。教師除非在必要的情況下,才給予學生指導。應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設計、操作、記錄等過程;可以讓學生自己翻書查資料,設計出合理的方案,自己選擇儀器,動手獨立完成實驗,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放手的教學方式,不僅老師省時省力,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在進行化學實驗的教學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實驗中驗證化學原理,在化學原理的掌握基礎上做實驗。在實驗設備有限的條件下,教師應注意做到合理分組,由小組進行合作實驗,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事做,都能在實驗中學到知識。教師還應注意實驗的安全性,保證學生安全,因此實驗前的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變換多種教學形式,提高教學質量
化學作為一門科學性的科目,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很多學生會感覺學習枯燥,有一定的難度。采用新穎有趣的教法,可以激起學生的興奮感和愉快感,強化實驗培養起來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作用,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師可以適當地把課堂交給學生,設計由學生做主體或者讓學生自己獨立組織教學活動。比如,由教師確定一個化學課題,讓學生組成辯論隊的形式,互相論辯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有的辯論隊會采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的辯論隊會采用講述、資料證明等方法證明觀點,這樣就使各種教學方式綜合運用,使學生的所學的知識能夠運用在實踐中,對學生知識結構的整理、實踐能力的鍛煉、教學方法的更新均有提高。這種方式比傳統的題海戰術好得多。再比如化學游戲法,教師設計一系列化學游戲,讓學生能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生來說,只有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寓教于樂,才能使學生在游戲中得到鍛煉,提高知識積累和運用能力。
四、利用課外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初中生的學習任務相較于小學生還是比較繁重的,學生的壓力也很大。如果能夠適當開展課外活動,可以調節學生的身心及單調的學習生活,又能起到鍛煉學生各種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效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聯合社會的力量促進教學;還可以搜集一些與初中化學教學相關的素材,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或者深入研究,挖掘其中蘊含的化學原理,加強學校學習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
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調查目前學生所在城市的環境污染情況,其中暗含著什么樣的化學原理,比如“酸雨的形成”是工廠造成的硫酸等有害氣體的排放造成的,并鼓勵學生探索解決酸雨的途徑。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插入小故事,可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只有始終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才能對化學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
學生只有對化學感興趣,才能刻苦鉆研、勇于攻關,才能學好和用好化學。在初中化學的課堂教學中,不僅教師要刻苦鉆研,使自己的教學內容日益豐富,教學方法新穎有趣,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自主性、獨立性的體驗,在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