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了四川工業化處于初級階段的基礎上,對比研究了四川產業結構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應用投入產出理論分析了四川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指出了工業強省、工業興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 工業化 產業結構 投入產出
工業強省、工業興省、工業富省,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據我省經濟發展實際和“十一五”時期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省今后以工業經濟為中心、全面推進跨越式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工業強省的必要性
工業強省、工業興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戰略決策,具有重大意義。從當前四川省所處的工業化階段和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兩方面來分析,可以看到工業強省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四川省處于工業化發展初期階段
\\(1\\)工業化階段的劃分標準
目前,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水平主要采用以下評價方法:這種方法是應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和城市化率三個指標來評價。根據不同的指標值將工業化過程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階段,如表1所示。
資料來源:《宏觀經濟研究》2002年4期
\\(2\\)四川省所處的工業化階段
按照表1劃分的標準可以發現,2004年全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06美元,處于1200美元至2400美元之間,四川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3美元,處于600美元至1200美元之間,按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劃分,全國已進入工業化中級階段,而四川仍然停留在工業化初級階段;從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來看,全國(53.1%)已經達到工業化中級階段水平(50%),而四川(47.2%)離工業化中級階段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城市化率,全國(41.8%)和四川(31.1%)都已經超過工業化中級階段水平(30%)。
總體來看,全國已經達到工業化中級階段的初級水平,四川的工業化水平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離工業化中級階段還略有差距。所以,發展工業是當務之急,是促進四川省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四川省產業結構不合理
經濟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發展階段和一定的產業結構相對應,通過對比分析四川經濟現有的產業結構和應有的產業結構,發現四川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1\\)四川省與發達省市的產業結構對比
為了分析四川省產業結構的合理性,我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等幾個經濟發達的省市和四川省的經濟結構數據進行對比分。
與北京的產業結構相比,四川(21.6%)第一產業比重高出北京(1.6%)2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四川(39%)高出北京(30.6%)8.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四川(39.4%)比北京(67.8%)低28.4個百分點。北京的經濟發展水平比四川高很多,所以第三產業比重明顯高于四川,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
與上海的產業結構相比,四川第一產業比重高出上海(1%)2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四川比上海(48.2%)低9.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四川比上海(50.8%)低11.4個百分點。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也高于四川,產業結構和北京差不多,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低,第三產業比重較高。
與廣東的產業結構相比,第一產業比重四川高出廣東(6.5%)15.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四川低廣東(49.2%)1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四川比廣東(44.3%)低4.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四川和廣東相差不大,這是因為廣東經濟已經有機溶入了珠江三角洲和亞太經濟圈,第三產業比重僅高出四川4.9個百分點,但是經濟發展水平也遠遠高于四川。
從總體來看,四川的經濟結構水平和廣東、北京、上海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比重過低。這實際上是由于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發展的滯后造成的。第二產業的發展會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四川由于工業發展不夠,制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所以表現出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因此,當前階段應該加快工業發展,進而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四川省的產業結構與國際標準的對比
很多學者根據多國的經濟核算資料,計算出不同的人均GDP水平所對應的產業結構狀況,如表2所示。
資料來源:《宏觀經濟研究》2002年4期
四川省2004年的人均GDP為953美元,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21.60%、39.00%和39.40%,四川省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0美元,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對應的產業結構相比,第一、第二產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比重過低。這主要是因為四川省的工業發展不夠,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一旦工業得到了充分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就會很快提高,達到合理的水平。因此,大力發展工業也是促進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的需要。
二、四川省工業的地位和作用
1.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時期,通過“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戰略實施,到2004年,四川省GDP總量達到了6556億元,位于全國第9位,“全面小康”的宏偉藍圖正在逐步接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和現代化的水平。四川工業在經過“一五”時期的初步建設、“三線”建設時期的大規模建設和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目前四川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并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
從1997年~2004年四川各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看,四川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為4.24%,第二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為12.7%,其中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為12.38%,第三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為9.9%,說明工業的發展速度最快;從1997年~2004年GDP增速與各產業增速相關系數看,四川第一產業與GDP增速的相關系數為78.79%,第三產業與GDP增速的相關系數為55.63%,四川GDP增長受第二產業影響最大,其中工業與GDP增速的相關系數極其顯著,達99.08%,說明工業增長是四川GDP增長最重要的聯動因素和表征。
2.工業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
我們利用1997年、2000年、2002年四川省投入產出表,采用投入產出關聯分析法以及通過研究工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就工業部門對四川省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力和感應度進行判斷和分析。
投入產出方法最早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在1931年開始研究并提出的。該方法將一個復雜經濟體系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系統地進行了數量化。投入產出關聯分析是揭示產業結構變動內在機理的重要方法,通常我們采用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兩個重要的指標來描述投入產出關聯的變化對產業結構產生的影響。
\\(1\\)影響力系數分析
影響力系數,它反映了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需求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影響程度,該系數大于1表示該部門的生產對其它部門產生的生產波及影響程度超過社會平均影響力水平,影響力程度和影響力系數越大,說明該部門對其他部門的拉動越大。
四川工業影響力系數1997年為1.00,2000年為1.19,2002年為1.33,反映出工業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需求時對其他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影響程度增強,且已超出社會平均影響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