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最近一連串的高調舉措,這兩年來受大盤下跌所累的中國重工A股,可能很難有機會來改變它緩慢沉悶的走勢。
中國重工的重組預期打開了資本市場多重想象。作為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的重要參與者,中國重工率先啟動軍工重大裝備總裝資產證券化試點,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首家軍工重大裝備總裝上市公司。
軍工巨頭上演大戲
9月11日,停牌近4個月的中國重工復牌,宣稱將定增22.08億股,募資84.8億元,用于收購大股東中船重工旗下的軍工重大裝備總裝業務,消息發布后,公司股價一字漲停,并帶動數十家軍工股和重工股直奔漲停。
早在該股5月停牌時,就已經給資本市場留下了“暗示”。中國重工宣布停牌時給出了一個解釋:公司將籌劃“境內資本市場重大無先例事項”、“設計軍工重大裝備總裝業務”。在中國重工停牌期間,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稱,上海一家造船廠已經開始為中國海軍建造第一艘本土航母。
早已是國際資本市場發展主流趨勢的“軍工資產證券化”,終于在中國重工身上打響了國內試水第一槍,中國重工亦將成為A股首家軍工重大裝備總裝上市公司。
“軍工資產上市已經突破政策上的瓶頸了,現在要看的就是各軍工集團的資產人員狀況和推動力度,像有些集團科研單位比較多,改制工作就相對復雜,有些單位近期有較大的人事調整,可能這塊工作就得緩一緩,但總體來看軍工資產的上市是大方向,中國重工此次的大手筆也會對其他企業有所推動?!蹦橙誊姽ぱ芯繂T分析稱。
眾所周知,航母編隊一直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軍事裝備。那么,建造一支航母編隊究竟需要多少錢?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認為,如果按照世界平均水平,預計未來與“遼寧號”航母配套的艦艇大約在10艘左右,加上造價數億美元的核動力潛艇等,估計中國的航母編隊造價為150億~220億美元?!爸袊毓か@得”遼寧號”航母編隊配套艦艇的訂單是板上釘釘的事,且中國仍有增加航母編隊的需求?!?
中國重工也在定增預案中做了這樣的陳述:“根據國內外軍事專家推測,從幾大海域保護角度考慮,我國需要3艘以上航母;從形成戰斗力的角度考慮,在未來的5~10年中,我國很可能進一步自主建造一艘或多艘國產航空母艦以及與之配套的戰斗群。根據國外經驗,建造航母編隊對國家整個產業升級起著極為重要的拉動作用,每支航母編隊造價近200億美元?!?
“即便只增加一支航母編隊,以中國重工A股第一軍工股的地位,上市公司也能從中分得近千億的大蛋糕?!狈治鰩煴硎?。
今年以來,軍工重組不斷升溫,從哈飛股份到航空動力、中航電測,再到此次中國重工的“重大無先例事項”,軍工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案例可謂接連不斷。上海證券一位行業研究員分析稱,“和其他重組相比,中國重工這一次的特別意義在于,核心總裝資產的上市,以前在這一塊一直比較謹慎,現在有了這個突破,應該是主管部門態度出現了重大變化,為后續其他公司的類似操作提供了借鑒?!?
軍工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中國股市中軍工股并不算少,我國現有十大軍工集團,即航天集團、航天科工集團、中航集團、中船重工集團、中國船舶集團、兵器工業集團、兵器裝備集團、核工業集團、核工業建設集團和電子科技集團,十大集團旗下都有公司上市,但大多既小又弱,名不副實。
據2012年報后粗略統計,十大集團旗下63家上市公司去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010億元,同比增長4%;實現凈利潤113億元,同比下降35.7%。
軍工上市公司為什么小而弱?原因之一就是進入上市公司的大多不是核心軍工資產,而是邊緣或民品資產。而實際上,我國軍工工業總體上也并不強,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有相當距離。不久前發布的財富500強榜單顯示,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有95家企業入圍,但軍工企業僅3家,分別為:兵器工業集團以營收580億美元、利潤6.75億美元列第161位;中航集團以營收473億美元、利潤10.2億美元列第212位;中船重工集團以營收277億美元、利潤10.26億美元列第417位。
而在全球軍工企業100強中(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已經連續十年以上發布《全球軍工百強榜》),從未見中國軍工企業上榜。如今年7月發布的2012年軍工百強,美國和歐洲共有75家軍工企業上榜,亞洲有16家軍工企業入選,沒有中國。
航天證券研究員侯卜魁認為,波音、洛克希德·馬丁、雷神、通用動力等軍火巨頭的壯大正是拜資本市場所賜。冷戰后的美國軍工行業由50多家整合到目前的五大軍工集團,也造就了目前洛克希德·馬丁、波音等世界著名的軍工企業巨頭。目前全球前100家軍工企業80%以上是上市公司,但中國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率普遍較低,十大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水平僅為30%左右。
侯卜魁指出,相比國外軍工企業,我國軍工集團的證券化率還是比較低的,軍工集團中,高的如中航工業約40%,低的約20%。因此侯卜魁認為,軍工企業的資產證券化提升空間還有很大。
中航證券于靜表示,我國加快軍工資產證券化將會給資本市場提供優良的投資機遇,為外部資金進入到軍工企業提供正規的投資渠道。
事實上,早在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指導意見的通知》后,軍工集團大規模的資本運作開始暗流涌動,2008年至2010年,A股10余家上市公司進行了軍工資產注入。但此后兩年,一度再無雷聲,更無雨點。
2011年至今,不同政府部門對軍工企業的資產證券化一直有不同態度。作為國資主管部門,國資委一直持比較積極的態度;但另一主管部門國防科工局,則在審批上持審慎態度。故此,軍工資產重組在2011-2012年間一度困難重重。不過,隨著原航天科技總經理馬興瑞走馬上任國防科工局局長,暫時停滯的軍工資產證券化進程重新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