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食鹽是家家都離不開的調味劑,而越是這樣的東西,它的質量問題就越關鍵,因為一旦出現問題,對人身體帶來的危害有可能是致命的。前不久,在貴州余慶縣就發生了一件和鹽有關的事情。
2006年10月8日晚6點多種,貴州省余慶縣龍溪鎮衛生院突然來了3名生病的孩子,其中一個名叫冉正發的孩子昏迷不醒,病情十分危急。
貴州省余慶縣龍溪鎮衛生院院長楊傳勇:冉正發入院時主要表現為一種昏迷狀態,病人已經失去神志,失去了知覺,主要臨床表現就是昏迷狀態、口唇紫紺、呼吸急促、四肢冰涼、肢端發直。
醫生對這3個孩子進行了緊急救治,但是病情嚴重的冉正發的狀況并沒有緩解。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到衛生院就診的患者在不斷增多,很快衛生院的患者就達到了50多人。當地政府立即組織了專家組趕往龍溪衛生院對生病的患者進行搶救。這些患者雖然病情有輕有重,但是癥狀都很相似。
貴州省余慶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王華平:\\(而這些病人\\)都有一個統一的癥狀,就是頭昏、乏力、心悸,再一千就是惡心、嘔吐,像這樣的群體發病,而且都有基本相同的臨床表現,最明顯的就是缺氧、紫紺的癥狀,提醒了我,這更定是一個急性中毒,還有紫紺的表現,提醒我可能是是亞硝酸鹽中毒。
貴州省余慶縣龍溪鎮衛生院院長楊傳勇:\\(分析\\)臨床表現,初步認定是食物中毒,具體原因不清楚。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患者亞硝酸鹽中毒呢?醫生經過了解發現,這些出現類似中毒癥狀的患者在發病兩、三個小時之前,都在幾家米粉店吃過米粉。其中病情最嚴重的冉正發吃得最多,他當時吃了兩碗米粉,還喝了兩杯茶。
就在醫生對這些患者進行緊急救治的過程中,病情最為嚴重的冉正發沒能被搶救過來,最終離開了人世。
對于冉正發和其他中毒的患者醫生的臨床診斷是亞硝酸鹽中毒。如果真的是亞硝酸鹽中毒,這些亞硝酸鹽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會不會和這些患者吃的米粉有關呢?
當地的疾控中心立即對這些患者所吃的米粉以及嘔吐物進行了檢測。同時,公安機關對死者進行了尸檢,并將死者的胃和胃內容物送到疾控中心進行檢驗。
貴州省余慶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李黔疆:這四家粉館我們采了23個樣品,包括茶葉、味精、鹽、粉、茶、茶水進行了采樣,采樣結果有一家的粉里面含有亞硝酸鹽,另外三家茶水里面含有亞硝酸鹽。我們對患者的嘔吐物、尿樣以及以往的病例提取了樣品,樣品檢測結果為檢測出有亞硝酸鹽。
常見的亞硝酸鹽有亞硝酸鈉和亞硝酸鉀,白色或微黃色,呈結晶或顆粒狀粉末,形狀酷似食鹽,易潮解,易溶于水。亞硝酸鹽具有很強的毒性,攝入0.2―0.5克就可引起中毒,3克可致人死亡。
而余慶縣疾控中心的檢測結果顯示,導致這次亞硝酸鹽中毒的米粉攤出售的米粉、茶水等食品中,亞硝酸鹽的含量都比較高,其中茶水里亞硝酸鹽的含量最高。
貴州省余慶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李黔疆:從我們的檢測結果來看,在茶水里面的量大概是每毫升5毫克,從這樣的濃度來看,是可以引起中毒,甚至可以導致死亡的。
正是因為亞硝酸鹽的危害巨大,而且與食用鹽的外觀非常相似;同時工業鹽中也含有亞硝酸鹽的成分。所以近年來,誤將亞硝酸鹽或含有亞硝酸鹽的工業鹽作為食用鹽使用,導致中毒甚至發生死亡的事件屢有發生。根據我國《鹽業管理條例》和《食鹽專營辦法》的規定,嚴禁將工業鹽作為食鹽進行銷售。而這幾家米粉攤點的米粉和茶水中卻出現了大量亞硝酸鹽,執法部門對此作出了處罰。
貴州省余慶縣衛生監督所所長吳亞江:通過我們的檢查,發現了幾家都是沒有健康證和衛生許可證,屬于無證經營,就連最簡單的一些衛生設施,比如說防塵、防蠅、防鼠的設備都沒有,更不用說防毒。我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對這幾家分別進行了取締的做法。
在取締了三家米粉加工攤點的同時,導致冉正發死亡的米粉加工攤的攤主已經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
余慶縣政府隨即組織了衛生、工商等7個部門組成綜合執法檢查組,對全縣10個鄉鎮的米粉等食品加工攤點,以及食品市場進行了全面清查;在檢查過程中取締和處罰非法飲食經營攤點31家。
入院就診的50多名患者中有17人被確定為亞硝酸鹽中毒,目前,除一人死亡外,其余16名患者,在當地衛生部門的及時救治下已經出院。同時,余慶縣衛生和公安部門正在全力追查亞硝酸鹽的來源。
主持人:對于亞硝酸鹽的來源,目前當地有關部門還在繼續追查,我們也將密切關注。據了解,全國每年都發生過因為亞硝酸鹽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衛生部的相關數據顯示,亞硝酸鹽已經成為導致化學性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今年上半年就發生了60多起,一共有400多人中毒,造成20人死亡。就在貴州省余慶縣發生食物中毒前一個多月,也就是今年的8月份,重慶墊江縣也發生了一起類似事件。在對這起亞硝酸鹽中毒事件調查中,順藤摸瓜牽出了一起假鹽大案。
重慶市墊江縣鹽務分局局長李錦明:8月20日墊江北門小吃店有3個人食物中毒,3個人住進了醫院,上吐下泄比較嚴重,衛生部門通知我們鹽務部門,當時在那個館子發現有100斤工業鹽。
從小吃店里查獲的工業鹽從外觀上看和食用鹽很難分辨,即便是鹽務部門的執法人員也只有通過專門的碘試劑才能鑒別。
重慶市墊江縣鹽務分局黎爭勝:這是加碘的食用鹽,用碘試劑一點就變成了紫色的,這是我們在現場查獲的鹽,用碘試劑一點沒有任何變化,也就是說它根本就不含有碘,肯定不是食用鹽。
根據《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除極個別的高碘地區外,在市場上銷售的食用鹽都需要加碘。像這樣的小吃店必須使用加碘食用鹽。根據我國《食鹽專營辦法》規定,食鹽零售單位和食品加工用鹽單位,應當從當地取得食鹽批發許可證的企業購進食鹽。那么這些鹽是從哪兒來的呢?據小吃店老板交待,這100斤鹽是他們從對面的一家副食店購買的。
記者:他們用的工業鹽是從你這里進的嗎?
老板:是。
記者:給你送鹽的人是誰?
老板:我不知道他叫什么。
記者:姓什么?
老板:姓汪。
按照副食店老板的說法,他們這里只進過這一袋工業鹽,鹽是由一個姓汪的人給她送來的。那么這個姓汪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呢?他的手里有多少工業鹽,又有多少流入了食用鹽市場呢?經過仔細的排查,鹽務執法人員和公安人員終于找到了這個給副食店提供工業鹽的人汪華川。隨后,執法人員在汪華川的住處當場查獲了3.7噸工業鹽,根據現場勘察發現的痕跡,鹽務執法人員判斷,這里曾經 藏匿的工業鹽的數量遠不止3.7噸。
記者:你們剛來的時候發現的鹽有多少?
重慶市墊江縣鹽務分局鹽政科科長汪向宏:3.7噸,74包。
記者:你們怎么判斷數字不止這些?
重慶市墊江縣鹽務分局鹽政科科長汪向宏:進來看到的墩子,鹽取走之后,留下的有散鹽,四周都有鹽。并且一看墻,當時只有8個高,就到這里,我一看這個墻全被它泡著呢,經過分析肯定不止3.7噸。
執法人員從汪華川口中得知,這些工業鹽是一個叫曹敏的人放在他這里的;但是汪華川聲稱他這里只有這3.7噸工業鹽。那么曹敏的工業鹽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有多少工業鹽通過汪華川和曹敏流入了食用鹽市場呢?
找到曹敏成了查找工業鹽的唯一突破口。經過了仔細的偵察和走訪,在公安人員和鹽務執法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找到了曹敏,然而和汪華川一樣,他也只承認他們經手的工業鹽只有現場查獲的那3.7噸。根據曹敏的交代,這些工業鹽是他從四川天渠鹽化有限公司購買的。執法人員立即向這家鹽業公司進行了核實。
重慶市墊江縣鹽務分局局長李錦明:通過這個廠家我們了解到,從廠里面拉出來總共有247噸,拉到墊江,以墊江高盛化工有限公司的名義做燒堿用。
也就是說從這個鹽業公司發往墊江的工業鹽總共有247噸,其中的3.7噸并沒有送往高盛化工有限公司,而是流入了曹敏和汪華川的手中。而他們手中的工業鹽有一部分流入了食鹽銷售市場。那么究竟有多少工業鹽流入了食鹽市場呢?隨后,記者和鹽業執法人員又來到了墊江高盛化工有限公司進行調查。
記者:你們用過四川天渠有限公司的鹽嗎?
重慶市墊江縣高盛化工有限公司李勇:沒有。
記者:你們收到過247噸的鹽嗎?
重慶市墊江縣高盛化工有限公司李勇:就連一袋都沒有收到過。
主持人:這247噸工業鹽發往目的地是重慶的高盛化工有限公司,可這個公司居然一斤鹽都沒見著,那這247噸工業鹽又被拉到哪兒去了呢?247噸數目不小,但沒有方向地去找就像大海撈針,而涉案的兩個嫌疑人又都拒絕交待這些工業鹽的去向。
除了曹敏和汪華川還有誰會了解這批工業鹽的去向呢?整個案件的調查陷入了僵局。在仔細地分析了各種材料以后,執法人員發現了一個新情況。這247噸工業鹽是分十次從四川運到重慶的,而運輸這批鹽的都是同一輛車,車牌號為渝B32817,司機名叫李天友。找到這個人就有可能知道這247噸工業鹽究竟流向了哪里。
經過公安機關縝密的偵察,公安人員和鹽務執法人員終于掌握了李天友的行蹤。
重慶市墊江縣鹽務分局局長李錦明:我們從墊江經過長壽、涪陵到武隆,從武隆又返回涪陵,又到豐都,然后當天晚上到這個位置。第二天,從石柱到豐都、涪陵,然后到武隆,抓獲嫌疑人李天友。
根據李天友的交代,這247噸工業鹽都是由他運到重慶的,這些工業鹽的去向終于查到了。
重慶市墊江縣鹽務分局局長李錦明:247噸工業鹽,通過我們和公安機關的共同調查,247噸工業鹽\\(一部分\\)流入到食品生產廠,還有一部分流入到皮革生產廠,還有一部分流入到食鹽市場。
經當地鹽務和公安機關查實,重慶市墊江縣的曹敏騙取了高盛化工有限公司的空白合同,與四川天渠鹽化有限公司簽訂工業鹽的購銷合同,將247噸工業鹽運到重慶,存放于汪華川處并非法銷售。247噸工業鹽中,60噸賣給了一家皮革廠,有130噸左右分別流入了兩家食品廠和腸衣廠,還有一部分直接冒充食鹽進入市場。而曹敏冒用高盛公司名義同天渠公司簽訂的合同中的工業鹽的購銷數量遠遠不止247噸。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涪陵鹽務處副處長燕峰:他合同上訂的是5000噸,如果沒有加以有效地制止,讓他繼續做下去,肯定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他還告訴記者,目前食鹽的市場價是2000元左右一噸,而工業鹽的價錢要遠遠低于食用鹽的價格。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涪陵鹽務處副處長燕峰:根據我們的調查,合同價是230元一噸,運到墊江后,加上運費、成本就是320元左右,賣出去的價格是600、700、800乃至900不等,最后最高的價格甚至賣到了1400元/噸。正是由于這種巨大的價格差異,為了牟取暴利,所以他們將工業鹽充作食鹽,直接進入了我們的食用鹽市場。
目前,販賣假鹽的曹敏、汪華川等人已經被司法機關逮捕,并將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據重慶市鹽務局介紹,這起案件是近幾年來重慶市破獲的單筆數量最大的假食鹽銷售案件之一。
重慶市各級鹽務部門已經采取了緊急行動,對流入食用鹽市場、尤其是進入食用鹽零售市場的工業鹽進行追繳,到目前為止,從食鹽零售市場上追回的工業鹽已經超過20噸,追繳的行動還在緊張進行當中。
重慶市鹽務管理局局長陳逸相:我們對涉及到違法違規的案件,一定要做到從源頭上查到市場,各個環節全部要查清楚,構成犯罪的,我們移交司法機關依法進行處理。
據陳逸根局長介紹,我國的食鹽實行的是專營專運的管理辦法,經營食鹽批發業務必須依法申請領取食鹽批發許可證;沒有取得許可證的不得經營食鹽批發業務。食鹽零售單位和食品加工單位,必須從有食鹽批發許可證的單位購買食鹽,否則將按我國《食鹽專營辦法》沒收違法經營的鹽和收入,并將被處以違法經營鹽產品價值3倍以下的罰款。經營數量達到20噸以上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主持人:據我們了解,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的鹽業部門都在加大打擊力度,僅去年一年,全國工商部門在流通領域展開食鹽專項整治行動中,共查辦各類涉鹽案件1萬多件,沒收違法鹽產品1萬6千多噸,案件總值超過3千多萬元。從現在開始到春節前,鹽業部門又將在各地對食用鹽市場進行整治,強化食用鹽零銷許可證管理,以保障老百姓吃上放心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