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和科學技術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果,尤其是地質遙感技術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進行地質構造的識別過程中,地質遙感技術做出了重要貢獻,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地質科學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一定程度的促進了地質工程行業的蓬勃發展。筆者將結合多年的地質工作經驗,從地質遙感技術,地質構造的識別等多個方面做出探討,以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地質遙感 地質構造 識別
中圖分類號:F470.1 文獻標識碼:A
遙感技術在許多地質工作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手段,并使地質調查工作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應用遙感技術可以迅速獲得大量豐富的大面積的地表\\(包括大氣層\\)信息,為地質制圖、礦產資源的勘探、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等服務。其中巖性和地質構造的識別是遙感地質解譯的基礎,其他地質解譯都是在這兩者的基礎上進行的。
一、遙感概述
遙感信息反映的是地表自然景觀的電磁波信息。它以直觀清晰的圖像顯示地表自然景觀,反映大量地表和淺地表的地質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和構造等物質形態信息;石、土壤、水和植被等物質成分信息。地質遙感的任務就是通過遙感影像的解譯確定巖石性質和地質構造。
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均經歷了千百萬年內外應力的塑造,才呈現為現今的地貌形態和水系型式,使我們可以由它們和地質體相互依存的關系推證巖性和構造,尤其是活動構造,以及某些被掩蓋的地質特征。遙感圖像在解譯巖性、識別構造和監測地質災害等方面能發揮很大作用。航空像片可以區分巖性,劃分地層,解譯構造細部效果好,衛星圖像則長于解譯巨型構造。
二、遙感地質制圖的分類
1、航天遙感地質制圖。航天遙感是指以航天器為傳感器承載平臺的遙感技術。航天遙感實踐中,針對具體應用需求,選擇不同的傳感器,如成像雷達、多光譜掃描儀等,通過衛星地面站獲取合適的覆蓋范圍的最新圖像數據,利用遙感圖像專業處理軟件對數據進行輻射校正、增強、融合、鑲嵌等處理。同時,借助應用區域現有較大比例尺的地形數據,對影像數據進行投影變換和幾何精確糾正,并從地形圖上獲得主要地名點、主干構造、底層、巖體,以及礦床礦點、物化探異常信息,進行相應的標注和整飾,制作地質數字正射影像圖。
2、航空遙感地質制圖。所謂航空遙感是指以航空器如飛機、飛艇、熱氣球等為傳感器承載平臺的遙感技術。根據不同的應用目的,選用不同的傳感器,如航空攝影機、多光譜掃描儀、熱紅外掃描儀、CCD 像機等,獲取所需航攝像片和掃描數據進行地質制圖。實踐表明,遙感地質制圖是一項新技術,不僅有它的優點而且也有它的缺點。遙感地質制圖比常規的地質制圖節省了大量的野外工作量,而且對客觀現象的表示優于常規地質圖,其主要的優勢在于周期短、成本低。但是,因為野外工作量少,也帶來一定的缺點。例如地質觀測點的數量、樣品種類和數量、地層和構造產狀等不如常規地質圖詳細充實。
三、巖性的識別
在遙感影像上識別巖石的類型必須先了解不同巖石的反射光譜差別,以及所引起的影像色調的差異。同時,由于巖石的形成,在內外營力的共同作用下,組合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識別巖石類型的重要標志。
地質遙感中地質構造的識別和分析
遙感圖像處理是遙感技術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遙感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化,遙感信息提取也日益成為一個熱門研究領域。遙感在構造地質學中的應用是遙感地學應用的比較成功的領域之一, 但是目前對遙感構造信息的提取多依靠人工做目視解譯,這無疑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年來,部分遙感領域學者提出了許多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比值法、人工神經網絡法,以及借助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分類方法等,這對遙感構造地質學的發展無疑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地質構造的識別。(1)水平巖層的識別。(圖一)在低分辨率的遙感影像上不容易發現水平巖層的產狀,這是由于水平巖遭受侵蝕后,往往由較硬的巖層形成保護層,且形成陡坡,保護了下部較軟的巖層。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上可發現水平巖層經切割形成的地貌,并可見硬巖的陡坡與軟巖形成的緩坡呈同心圓狀分布,硬巖的陡坡具有較深的陰影,而軟巖的色調較淺。(2)傾斜巖層的識別。(圖二)在低分辨率遙感影像上,可以根據順向坡(與巖層傾斜方向一致的場面\\)有較長坡面,逆向坡坡長較短的特性巖層的傾向。當順向坡和逆向坡幾乎相等時,可以確定巖層傾角在45度左右,傾向則不易確定。傾斜巖層經過溝谷的切割,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上常出現巖層三角面\\(包括弧形面、梯形面\\),這時,根據巖層出露的形態及其與地形的關系,可確定巖層的產狀。(3)褶皺及其類型的識別。褶皺構造由一系列的巖層構成,這些巖層的軟硬程度有差別,硬巖成正地形,軟巖成谷地,因此在遙感影像上會形成不同的色帶。為發現褶皺構造,首先就要確定這些不同色調的平行色帶,選擇其中在影像上顯示最穩定、延續性最好者作為標志層。標志層的色帶呈圈閉的圓形、橢圓形、橄欖形、長條形或馬蹄形等,是確定褶皺的重要標志。在中低分辨率影像上能反映出大的褶皺,而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上,不僅能發現小規模的褶皺,而且還可以確定其巖體層的分布層序是否對稱重復,具體產狀要素,這是確定褶皺存在的重要證據。
圖一:水平巖層
圖二:傾斜巖層
2、地質構造運動的分析。通過對遙感影像的解譯,不僅能對巖性和地質構造作出判斷,而且還能對—個地區的近代和現代地殼運動特征作出分析,特別是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升降運動,并會引起老斷裂的復活和新斷裂的產生時。同時它也能在地貌、水泵等特征上表現出來。上升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或掀升,前者為比較均勻的上升,后者為空間的不均勻上升。在地貌上表現出土地的抬升及河流的切割,也就是說山地切割的深度與現代地殼上升的幅度成正比。在遙感影像上河流的切割深度是可以識別的,從而可以求出地殼相對上升的幅度。地殼的下沉區在地貌上表現為負地形,如許多荒地,相對于周圍山地來說都是相對的下沉區。兩者接觸地帶往往有斷裂的存在。在水系上,上升區表現為放射狀水系。下降區則表現為匯聚狀水系。不對稱水系的存在反映了流域內的不對稱升降運動。從有些影像的橢圓形的隆起上,可以觀察到水系繞行的特點。
五、利用地質遙感技術還要做的幾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發展高分辨率傳感器,以便接收更微弱、細小的地質信息。
2、加強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解決計算機處理的技術問題,例如補償信號在傳感器的誤差、校正輻射、地形起伏等引起的圖像失真等。
3、遙感圖像處理海量數據,經處理后的一景圖數據量很大,為保障數據處理速度,需要強大的計算機技術\\(硬件與軟件\\)支撐,圖像處理中要將算法轉化為計算機的可識別語句,需要計算機語言的發展。發展有利于提高遙感圖像的信噪比、優化信息提叉的軟件平臺,實現不同格式圖像間的兼容性。
由于遙感圖像具有視域廣和多波段、多時相、信息量豐富、獲取信息受條件限制少等優點,結合地質工作中的各種經驗和信息來源,對遙感圖像進行綜合解譯與宏觀分析,其將在地質勘察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趙宏峰.淺談地質工作中遙感圖像解譯的要點[J]. 科技信息. 2011\\(04\\)
[2] 鮑巨才,張秀敏.常見地質災害的遙感圖像解譯標志[J]. 科技信息. 2011\\(10\\)
[3] 劉德長,李志忠,王俊虎.我國遙感地質找礦的科技進步與發展前景[J].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1\\(04\\)
[4] 劉影.地質遙感及其在找礦中的應用[J]. 西部探礦工程. 2011\\(08\\)
[5] 張偉剛,郭衍游.甲瑪銅多金屬礦IKONOS遙感影像線性構造解譯及其控礦構造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 2011\\(22\\)
[6] 王正慶,管太陽,林子瑜.諸廣鈾礦集區高空間分辨率遙感數據的地質構造特征及地質微構造的發現[J]. 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