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環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地質環境,但是它具有其特殊性。人類是地質環境的另一部分,人類發展與地質環境息息相關,淡水資源危機是我國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其中,地質災害在我國尤為嚴重,它不僅危害到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更重要的是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據統計,僅2014年在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0907起, 造成51人失蹤、218人受傷、349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近54.1億元,在地質災害中,特大型地質災害有61起,其中21人失蹤、44人受傷、5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7.7億元。所以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急待解決。
[關鍵詞]自然環境 地質環境 地質災害
[中圖分類號] X14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7-394-1
1地質環境的簡述
地質環境是指各種環境因素的總和,環境因素在這里指的是地球的巖石圈,大氣、水圈和生物圈。通常作為地質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開發利用地形和地貌景觀,相對穩定的構造區域,地震強度較低地區,地質遺跡,為人類生活、生態地質環境資源;一個是導致危害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的地質災害和損失。
2我國地質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環境地質問題,淡水資源危機、荒漠化的土地資源、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地球化學循環的環境問題,城市發展中的環境問題,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等等。其中,在中國日益嚴重的地質災害,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并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據2015年3月統計,全國目前共有29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顯示,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是廣西、四川、廣東等?。▍^),其隱患點分別比2013年減少4071處、854處和660處。
地質環境部門負責人表示,各級國土資源部在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金融投資,消除大量的地震危險點,但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如地震和暴雨天氣的影響,隨著調查的深入,國家災害風險點數量仍在增長。
3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特點及危害分析
3.1滑坡
導致土壤沿著軟弱巖體斜坡或,或當地斜坡范圍內的滑坡的發生,會極大的影響人們的 松軟的巖石地帶是巖土工程建設發生滑坡災害的主要地段,在河流和地下水活動沖刷下、地震及人工開采等眾多其他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下,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也對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通過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山體滑坡的主要原因誘發地震、降水、地表水侵刷、坡腳沖刷、坡腳開挖,填埋加載和森林砍伐。
3.2崩塌
礦山生產、道路工程、水庫邊坡開挖、渠道滲漏等巖土工程,會導致陡峭巖體失去穩定性和傾倒,或巖體由于空虛和破碎的根源或部分滑移,這將導致的巖石和土壤傾倒,翻滾下來,這種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稱為崩潰。
3.3泥石流
泥石流通常是由于大雨,冰或雪融化,產生特殊的洪水,這特別的洪水后將攜帶大量的固體材料,如沙子、石頭,所以它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顆粒流的混合物,通常是在山谷或斜坡產生。由于不合理的開挖棄土、棄渣等原因,泥石流災害發生后將帶來巨大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同時它能毀壞大量的住房、交通系統。
3.4地面變形
常見地質變形在巖土工程建設主要包括沉降、地表塌陷和地面裂縫等等,在我國目前有70多個城鎮有嚴重的地面沉降行為,其中,30多個鎮的地質災害,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地質災害。最大沉降達到3米左右,導致城市地質沉降的主要因素有:不合理的地下資源開發、表面巖溶活動以及地下水使用不合理等,地面變形的城市建設和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威脅。
4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預防和控制,在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項目中,屬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各種巖土工程建設,可以選擇一些適當的控制措施,以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例如,在路塹邊坡施工過程中為了控制小土質滑坡,滑坡后可以使用法蘭表面排水,減少減輕護坡工程措施,如擋土墻和前面的巖土介質。要根據滑坡工程地質調查數據顯示選擇預防措施。
4.1巖土工程生物防治措施
巖土工程建設可以用生物控制措施,來消除或減少地質災害,及其應用原則為綠化和草護坡和合理的耕牧促進生態平衡法,不僅可以減少地質災害的風險,在很大程度上,生物控制措施在應用中具有持續時間長,投資較少和使用范圍廣泛等,對改善巖土工程施工現場和周圍的自然環境條件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可以用來退耕還林、促進造林和其他措施來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及其范圍。
4.2監測預警體系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包括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是一種重要的防災減災手段,效果突出。在地質環境條件發生改變時,一個運轉良好的地質災害監測能及時捕捉前兆信息,他們可以根據不同對象,及時發布有關防災減災預警信息,并為地質災害避險決策或應急處置提供依據。
4.3地質災害的避讓措施
巖土工程的建設,可以采取避碰措施避免地質災害損失,針對風險點和邊坡變形,在雨天采取合理的避免地質災害的措施,例如,在雨中地質災害的威脅下大量群眾的轉移,在實施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就近原則,轉移不受地質災害威脅等原則,對一些風險大,危害性強,地質災害防治的成本太大,可以轉移附近群眾措施,可以用來降低地質災害。
4.4建立科學技術研究支撐體系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學技術支撐研究,在機理和成因模式上進行研判,建立應急響應與模擬仿真研究體系,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監測預警"防控方法和防災減災技術標準等研究。
5結語
巖土工程建設,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可能的地形地質災害,并通過合理的措施來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風險,在不可避免的地質災害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規避措施和控制措施,將危害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同時也需要建設單位和有關部門應不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新技術、新方法,保證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在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振麗.2014.地質災害災情進展初探.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7(1).
[2] 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未來地震災害損失預測研究組.2014.中國地震災害損失預測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3] 殷躍平等.2014.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及預測圖編制.第四紀研究, (2).
[4] 段永侯、羅元華、柳源等.2014.中國地質災害.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